北京中科 http://baidianfeng.39.net/肝纤维化是一种病理状态,又是一组临床和病理学的综合征,临床医生常将此与肝病慢性化等同起来。年著名肝病学家HansPopper曾提出肝纤维增生疾病。临床医生如何把这种状态与慢性肝病区别开来,对诊断、治疗及预后将有很大的启发。事实上,各种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肝病绝大多数都同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而其中25%—40%最终会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所以临床上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二者不易截然分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肝纤维化能否发生逆转,一直是医学界有争议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肝纤维化是一个可逆转的病变,而肝硬化则是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因此正确诊断并判定它的阶段和活动程度,对肝纤维的防治及其预后的估计将起积极和重要的作用。目前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已基本清楚,它是各种病因致慢性肝损伤后,肝脏细胞、ECM及介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肝纤维化是现代医学概念,中医学无此病名记载。该病以胁部胀痛、黄疸、胁下积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中医瘀血或积痞块的特征,可归属于胁痛、黄疸、痞积、鼓胀、胁痛、癥瘕、积聚等病的范畴。中医古籍对此些病名描述颇多,《内经》论述最早,如《灵枢·五邪》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枢·论疾诊尺》曰:“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不嗜食。”《灵枢》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难经·五十五》则以积聚分脏腑,认为:“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本难经之义,认为“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并在《金匮要略·疟病》中首提癥瘕的病名。肝纤维化主要是由于湿热疫毒、情志、酒食等因素,损伤肝、脾、肾三脏,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而致病。而其中感受湿热疫毒是肝纤维化的常见病因,其基本病理因素有湿、热、毒、瘀、痰、虚等,不同患者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特点。其病理特点可概括为湿热毒邪留恋、肝脉瘀阻、痰瘀互结及正气亏虚四个方面。四者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共同影响和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正气不足则毒邪难除,毒邪不除则正气难扶,痰瘀不化则肝络不通。总之,湿热疫毒是肝纤维化的外在条件,人体内在正气的虚弱是肝纤维化根本原因,瘀血内著是基本病理而穿全过程。病之初湿热尚盛,病久则气虚血瘀、痰瘀互结为突出表现。发病有各种诱因,病变部位在肝、脾,可涉及肺、肾等脏腑。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湿热疫毒残留难尽,肝郁脾虚痰瘀阻络。基本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肝脾肾虚、气血阴阳虚,标实常见气滞血瘀、湿热痰阻。病发肝脾,湿热毒瘀互结,一脏受邪,影响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由此产生瘀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复加重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异常,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象,互为因果,贯穿始终。早期实多虚少,湿热毒瘀,肝郁脾虚为主,晚期阴阳气血俱损,而邪实未尽。所以,治疗常宜多因兼顾,综合调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