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在我们人体中有新陈代谢的重要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肝脏的健康,肝脏一旦受到损害,那么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肝脾肿大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肝脾肿大是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肝脏和脾脏体积有所增大的体征。常见病因有乙肝、肝硬化等,差不多肝炎病人晚期的时候都有肝脾肿大,同时都有睡觉不好,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目前西医药物、手术、介入等治疗恢复肝脾肿大困难重重,因此,很多人想试一试中医保守治疗。
中医结合肝病痞块的症状特点辨证论治
肝脾肿大是肝炎或肝硬化常见的体征之一,属于中医“痞块”或“癥”“积”范围,痞块是指腹内有形结块,例如《难经》中对于左胁下积块称为“肥气”,胃脘部块称为“痞气”,右胁下积块称为“息贲”,状如覆杯或覆盘,日久不愈,并可伴有呕逆、黄疸、消瘦、乏力、吐血、寒热等症状。形成的原因不外乎肝郁气结,瘀血停聚,或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积气留结和痰热壅遏等。根据临床症状,肝病痞块与一般所谓之痞块,既有相同之处,又不尽相同。所以,在治疗时,仍应结合肝病的症状特点辨证论治。
(1)肝病痞块的发生仍以湿热为本。肝郁气滞,脾为湿困,湿郁蕴热,湿热生痰,痰阻血络,瘀血与痰湿互结,凝积成块,壅遏不通,日渐增大,寄于胁下,则成为痞块。湿困日久,脾不健运,气血化生无源,以致脾虚、气虚或气血不足。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行迂缓,以致气虚血滞。若湿从热化,湿热蕴毒,湿毒热邪入于血分,阴虚血热,不但更加耗伤阴血,而且阻滞脉络,浅而易见者如朱砂掌(肝掌)、蜘蛛痣,或红色斑点,或腹部青筋暴露;深在隐伏者如西医所说的食道静脉曲张。严重时毒热伤血,血热妄行以致喷血,呕血,或便血。
(2)肝病痞块的治疗仍应辨证论治。对于肝病痞块的治疗应当根据肝病的主症,并考虑到湿痰、瘀血凝聚和毒热入络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痞块、癥积可以破瘀消积为主,而肝病痞块则不宜攻伐太过,应以养血柔肝活血化瘀为基本法则。湿热未清者,辅以清利,毒热入血者,辅以清热解毒;脾虚者,健脾;气血不足者,益气养血。
对于活血消痞药物的使用:若见湿热未清,常用赤芍、丹皮、泽兰、藕节、丹参凉血活血而消痞。湿热已清而正气已虚者,常用赤白芍、泽兰、川芎、当归、桃仁、红花、延胡索、没药、坤草、王不留行、香附等。若见痞块坚硬日久者,常用鳖甲、龟板、牡蛎、阿胶珠、地龙、山楂、鸡内金、水红花子。对于肝病痞块虽然体质尚好,也不能使用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破瘀攻伐之品,因为这类药物容易伤正,临床观察能够促使肝硬化,应当引起注意。
(3)肝病痞块辨证论治体会注意
1.急性期肝大或肝、脾轻度肿大,除急性消化道症状外,肝功能异常,应以清利湿热祛邪为主。因为在早期重视了活血、化痰、解毒药物的使用,所以随着症状的改善,肝功能、肝脾肿大也会逐渐恢复或回缩。若肝脾明显肿大,在恢复期应当重用活血化瘀和养血柔肝之品。
2.病情迁延或肝脾肿大明显,说明湿热缠绵,若养血柔肝之品兼见正气日衰之象,应当扶正与祛邪兼施,并重用活血化瘀之品。
长达八年的肝硬化与肝脾肿大抗战,终于取得令人惊喜的结果
56岁的江先生,自年患者查出肝硬化,经几番治疗,总是在危险值范围徘徊。总是胃口不好,腹痛,大便两日一次,偏干,精神萎靡,肝在肋下7.5厘米,剑突下6厘米,质硬,脾(-),他吃西药很多年,但是药物难以维持,身体状态逐渐变坏。面色灰暗,眉头紧锁,话少,在家人的多方打听下找到广慈中医进行综合分析治疗。
中医专家看舌象舌苔黄,摸脉脉沉数,肝脏像猪肉放了五六天的样子,如死灰一般、硬板一块,少有生机。中医辨证肝郁血滞,气血不足,湿热未清,治疗采用古方方药益气养血,柔肝化瘀,活血化痰。按时服用两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随证调方继续巩固到三个疗程,年10月9日复查结果,令人惊喜,肝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肝脾肿大症状也消失。江先生简直不敢相信,仅仅两个疗程就得到了如此惊人的恢复,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身心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奇妙之旅!
中医在治疗肝炎肝硬化导致的肝脾肿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效果。因为它不需要破坏免疫功能,反而从整体层面入手,提升人体免疫功能和防病毒能力,由于中药的纯绿色天然的特性,还不会产生药毒,不会给肝脏带来额外的负担,因此,越来越多的肝病患者通过广慈中医的治疗摆脱了疾病的困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