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对我国的《肝衰竭诊治指南(年版)》进行更新,形成《肝衰竭诊治指南(年版)》。肝胆相照平台特别策划系列视频,对该指南进行专家解读,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升我国肝衰竭诊治水平。本医院罗新华教授对肝衰竭的分类进行解读。
罗新华教授:肝衰竭主要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临床诊断需要依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来综合分析确定。
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
急性肝衰竭,顾名思义,起病较急,一般是在两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的肝性脑病。
除了肝性脑病,患者还有以下表现:
1.极度的乏力,并伴有明显的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上限10倍,每日上升的速度超过17.1μmol/l;
3.有出血的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情况;
4.肝脏进行性缩小。
亚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
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一般是在2-26周内,出现以下表现:
1.消化道症状、极度的乏力;
2.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的速度超过17.1μmol/l;
3.伴有或者不伴有肝性脑病;
4.具有出血表现,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的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综合征,它可以合并肝性脑病、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超过17.1μmol/l,有出血表现,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INR≥1.5。
根据不同的慢性肝病基础,临床又把慢加急性肝衰竭分为A、B、C三种类型:
A型:在慢性非肝硬化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B型:在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衰竭,通常在4周内发生;
C型: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衰竭。
目前在分型上还存在一些争议,如循证医学的证据级别比较低,不同肝病基础的准确界定,尤其是C型慢加急型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的区分,急性加重的时间点,是两周、四周、还是2~26周,是否还需要慢加急性肝衰竭这个概念等。不过,虽然争议尚在,但可喜的是,至少目前已达成一定的共识。需要在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