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sharing
1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郭某,性别:男,年龄:36岁,职业:工人,年3月20日来诊。
初始诊断:
乙型肝炎肝硬化
活动性
代偿期
脾大
胆囊炎
诊疗经过
01
患者28年前升学体检时发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1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肝区疼痛,无放射痛。9年前肝区疼痛明显加重,每因劳累、生气及熬夜时加重,伴有乏力、纳差。年12月9日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年2月27医院就诊,检查肝功能示:ALT.1U/L,AST.9U/L,TBIL33umol/L,HBVDNA2.05E+7copies/ml,AFP:88ng/mL;查腹部B超:肝内不均质改变、脾大。予保肝治疗。
查体:肝病面容,肝掌可疑,蜘蛛痣阳性。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肝区叩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03-20):
肝功能:ALT:.9U/L,AST:.5U/L,TBIL:36.6μmol/L,DBIL:14.7μmol/L,PTA:87%。电解质、肾功能:正常。血常规:WBC5.2×10E9/L,N%41.26%,RBC4.8×10E12/L,HB.7g/L,PLT.7×10E9/L,AFP.4ng/mL,HBVDNA:2.0E+6copies/ml。
乙肝五项:HBsAg>IU/ml,HBeAg0.63S/CO,HBeAb0.02S/CO,CORE11.47S/CO。
腹部彩超:肝硬化,肝内回声结节状,门脉稍宽,胆囊壁增厚,毛糙,脾稍大。
腹部CT:肝硬化、脾大,肝内钙化灶。胆囊壁增厚,胆囊下极低密度影。
腹部MRI:肝硬化、脾稍大,肝实质信号异常,考虑炎症后改变,弥漫再生结节形成。肝门区及胃体小弯侧多发肿大淋巴结,脾前缘小结节,考虑小血管瘤可能性大,胆囊炎。
治疗:给予保肝治疗,年3月9日开始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同时配合中药抗纤维化。
02
年4月查肝功能示:ALT:63.2U/L,AST:42U/L,TBIL:29.3umol/L,DBIL:14.2umol/L,TP:70.3g/L,ALB:38.2g/L,GGT:.4U/L,WBC:3.34×10E9/L,N%:44.54%,N:1.49×10^9/L,RBC:4.1×10E12/L,HB:.2g/L,PLT:88.7×10E9/L,AFP:.3ng/ml。
03
年4月27日来诊,查腹部超声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实质回声尚均质,未见明显占位。肝内外胆管不扩张。门静脉内径1.0cm。胆囊大小正常,透声好,囊壁不厚,胰腺大小、形态正常,胰管不扩张。脾脏大小3.3cm×11.2cm,形态正常。腹腔内未见液性暗区。
查肝功能正常,病毒定量阴性。小三阳。甲胎蛋白正常。
04
患者经过3年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明显好转。生化指标及影像检查均未发现肝硬化征象。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精神体力俱佳。从临床判断肝硬化消失。
点评
该病例特点:1.肝硬化诊断明确。2.长期甲胎蛋白显著升高,最高达ng/ml以上。
经过三年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消失,未发现肝脏癌变,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单位
医院肝病科
作者
孙凤霞
排版
商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