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慢性全身消耗性疾病,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反复损害肝脏,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病变。
肝硬化属中医的"鼓胀"、"疤瘦"、"积聚"等范畴。早在《内经》中即有鼓胀症状和治疗的记载。《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并提到用鸡矢醴及针刺治疗。
《金匮要略》中论述更具体。如肝水的症状:"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肋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金元医家对鼓胀的病因病机各有所主。如刘河间在《病机十九条》中提到"皆属于热";李东垣在《兰宝秘藏》中则指出"皆由脾胃之气虚弱"所致;朱丹溪则认为是"湿热相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之故。
历代医家的大量理论和实践为后世研究本病提供了深厚的基础。认为本病病位在肝脏,其形成与肝、脾、肾等三脏关系密切。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感染蛊毒、黄疽日久等病因,均可引起肝郁气滞,脾虚失运;肝郁气滞日久可致血瘀;脾虚湿停日久可致肾亏,最后伤及肾阴肾阳,最终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在肝、脾、肾三脏,标实为气滞、血瘀、水聚。
诊断要点、望诊:或目黄、身黄;或面热而红、或并蟹爪纹理、手掌鱼际部赤红;或面色萎黄、或面色晦暗;或尿黄;或面目虚浮、跗肿;或体瘦神萎、口干唇燥;或鼻衄、齿衄、皮下出血;或呕血、黑便;或腹大如鼓,青筋暴露;舌质红或暗淡或暗紫,苔薄白,或薄黄,或黄腻,或白腻,或少苔。
2、闻诊:或嗳气不舒;或言语无力;或口中异臭。
3、问诊:或胁肋胀痛,胸腹痞满,或口干苦、食少纳呆,或恶心,或神疲乏力,或五心烦热,少寐多梦。
4、切诊:或胁下触及痞块,或胁下触痛,脉弦细数或弦滑数。
辨证分型、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窜痛,烦躁易怒,善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痛,腹胀,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辨证要点:胁肋胀痛或窜痛,烦躁易怒,善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痛,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燥湿健脾。
常用方药: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
2、脾虚湿盛
临床表现: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恶心或呕吐,腹胀,自汗,气短乏力,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便溏或黏滞不畅,舌质淡,舌体胖或齿痕多,苔薄白或腻,脉沉细或细弱。
辨证要点:口淡不欲饮,气短乏力,便溏或黏滞不畅,舌质淡,舌体胖或齿痕,苔薄白或腻。
治法:运脾利湿、理气行水。
常用方药:胃苓散加减。
3、湿热内蕴
临床表现:皮目黄染,黄色鲜明,脘闷纳呆,腹胀,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辨证要点:皮目黄染,黄色鲜明,舌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常用方药: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
4、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腰痛或腰酸腿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烧,口干咽燥,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小便短亦,大便于结,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辨证要点:腰痛或腰酸腿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烧,舌红少苔。
治法:滋肾养肝、凉血化瘀。
常用方药: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
5、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纳差或脘闷腹胀,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下肢水肿,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便溏或五更泻,舌质淡胖,苔润,脉沉细或迟。
辨证要点: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少便溏或五更泻,脉沉细或迟。
治法:健脾温肾、化气行水。
常用方药:附子理中汤、五苓散等。
6、血淤络阻
临床表现:胁痛如刺,痛处不移,脸色晦黯或面部红纹赤缕,面颈胸部蟹爪纹,朱砂掌,或腹壁青筋暴露,肋下积块,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瘀斑,脉弦或沉涩。
辨证要点:胁痛如刺,痛处不移,舌质紫暗或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逐水。
常用方药:化瘀汤加减、桃红四物汤。
肝病患者出现肝硬化是乙肝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的并发性疾病,而且患者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及早采取治疗措施,将会导致更加严重性的危害,甚至是有可能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关于肝硬化的治疗,很多肝硬化患者选择中药治疗。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医药,中药治疗疾病的疗效得到了千年来实践的证实,因此很多疾病患者当患有疾病的时候都喜欢采取中药治疗,肝硬化患者想要治疗肝硬化,就需要结合病症病因,辩证论治,对症下药,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化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