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生见吧”,医生用平静的语调在一位重病患者耳边说。他从手里的平板电脑上调出了患者的电子病历。“一个月后的生存概率为33%”,屏幕上显示着电脑计算出来的留给患者的生存时间,也就是“余命”。医生对病人和家属说:“来生也许已经不需要治疗”。随后的日子里,这位病人将工作移交给下属,女儿则在病房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话题。从事姑息治疗(也称舒缓医疗)的专家、日本筑波大学讲师浜野淳介绍说:“有些患者知道自己所剩时日不多,希望让最后的人生过得充实,我们应当满足这个愿望”。这方面的技术已经具备。日本的研究人员通过调查约名晚期癌症患者的数据,发现血液成分和心律等检查数据存在一定规律,这可以暗示出1周~3个月后的病人的生存概率。经过反复研究,研究人员总结出了预测人生迎来最后阶段时间的方程式。只需把每天的检查结果输入电脑就可以判断此后生存的概率,假如测算一周后的情况的话,精度可达到8成左右。
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AI)不断进步,人类正逐渐走向一个能以较高的概率预测未来的时代。在众多预测中,人们最关心的一件事莫过于“我还能活多久”。据医疗界人士透露,即便到了病人的生命即将燃尽的时刻,医生也倾向于把剩下的时间多说一点。也有家属觉得“要是知道所剩时间不多的话,就会要求放弃治疗的负担,让病人按自己的意愿度过最后一段时间”。
是继续治疗,还是采取减少积极治疗的姑息治疗?面对这种情况时,人们往往很难做出判断。姑且不论该不该告知病人实情,有关推测死亡时间的预测技术的研究之所以不断被开展,也是着眼于解决上述难题。最近20年来,在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预测方法得到讨论。据说,美国有一个面向医生的网站,输入病人的诊断内容后就能显示出生命剩余时间。
预知未来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愿望。古希腊许多人为占卜疫情和战争胜败而前往神殿,从女巫那里听取神的告诫。这些预言大都被当作“命运”和“宿命”。因此人们注重的是在迎来此刻时如何应对,而不是如何去抗争和改变。
然而,技术革新带来了创造性破坏。只要能预知未来,就可以改变命运——人们开始产生这样的期待。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攻克了传染病等,在有确切记录的约年时间里,有些国家的平均寿命也从不到40岁延长到了80岁以上。在尽享天年的基础上,人们对未来也更为在意。
在像体育馆一样微暗的房间里,密密麻麻地摆放着银色的储罐。罐的大小估计一个人搂不过来,数量超过20个。揭开盖子后冒出一股冷气。白色雾气散去后,露出大量试管。
这里是日本东北大学的名为“TohokuMedicalMegabankOrganization”的机构(仙台市)。机构负责人山本雅之介绍说“当地15万人提供的DNA、血液、尿样等保存在这里”。在另一个房间,机械臂不停地从很大的架子上更换试管。这里正在对名日本人的全基因组进行解读。
接连不断地收集而来的不仅仅是生物样本。该机构还要向提供DNA和血液的人询问日常吃什么、有怎样的作息方式。还会详细追踪生活习惯,并保存就医记录和健康数据。参与者既有定期提交从祖父母到孙辈全家三代信息的家庭,也有从在母亲肚子里就开始接受调查的5岁儿童。在宫城县的12万参与者当中,每年更新2万多人的信息。
为低温保存血液等生物样本而注满液氮的储罐(仙台市的东北大学TohokuMedicalMegaba
这些人有着怎样的遗传信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会患上怎样的疾病?疾病征兆会在何时以怎样的方式显现?为了今后能健康生活,还有许许多多的疑问。研究人员正在将各种各样的数据汇总到一起,逐步揭开关系着人类未来的巨大谜团。
人体异常复杂。日本东北大学教授田宫元指出,尽管在年代初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但“仅仅是特定基因的异常还无法解释病因。通过最尖端技术修复特定基因也不一定就能治愈疾患”。也就是说,生活习惯和环境也在不断地给人类的身体造成影响。
按照研究计划,将把遗传信息和生活习惯与疾病的关系建立联立方程式,找到如何让人们健康度过一生的法则。即便达不到这一程度,也不是坐等病魔上身,而是改变生活习惯或提前开始治疗,选择一种不与疾病作伴的生活。未来是可以改变的。山本雅之介绍说,即便是祖父母一代赶不上,“对今后即将出生的第4代以后仍继续收集数据,希望能有助于跨代的健康管理”。
日本东北大学TohokuMedicalMegabankOrganization负责人山本雅之
预测技术今后将普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精度也会大幅提高。人类该如何面对能够提前看到的未来呢。
“还能活多久”,筑波大学讲师浜野淳计算出生存概率的数字后反而开始为之烦恼。“应该毫不隐瞒地告知患者和家属吗?知道之后会幸福吗?”研究成果出来了,但又陷入新的痛苦。他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不应该将生存概率告诉患者和家属。为了让患者充实地活到最后一刻,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正因为快要迎来一个可以预测未来的时代,我们才不能操之过急,重要的是思考如何珍惜眼前的生活。
将来可能患上的疾病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最新科学开始解决这项两千多年来的难题。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大意是“一流医生不让人患病。二流医生治疗将要患病的人。三流医生治疗已经患病的人”。认为一流医生应治疗还未患病的“未病”。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未病”这个状态,如果在这个时期消除身体的异常,通过简单治疗即可保持健康。如果在“未病”期间置之不理,病魔将悄悄侵蚀身体,直到某一天病发。这样一来,治疗将需要很长时间,还有可能演变成重症。
东京大学教授合原一幸和富山大学的团队正尝试通过数据来预测“未病”显现的时间。他们饲养容易患上脂质代谢异常和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的特殊小鼠,从年轻时收集血液中的成分和体重等数据。结果发现,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是在第8周,但实际在第5周的时候,基因的数据就明显“出现波动”。
健康身体的各项数据看起来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在变为可能发生疾病的身体的过程中,基因和血液中的成分等数据开始发生变化。即便是一个个细微的变化,如果综合加以分析,也能找到自稳定状态开始出现问题的时机。合原教授等此次利用数学理论,建立了捕捉身体状态变化的计算方法。如果这一方法得到确立,就能捕捉到生活习惯等在数十年里对身体施加压力、身体开始受到侵蚀的迹象。对于肝硬化之类疾病或许就能在发病前展开“治疗”。
合原教授表示,通过数据验证即将患疾病的“未病”,这样的研究案例至少在数学领域还是首次。合原教授认为“如果将对‘未病’诊断并加以治疗的思路进行扩展,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患者,还将拓宽适用治疗药物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此前治疗疾病显得力不从心的药物的候选物质今后作为能治好未病的“未病治疗药”或许将迎来用武之地。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猪俣里美,加藤宏志,摄影柏原敬树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阅读日经中文网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