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放射学杂志》年第4期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患病率逐年上升。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是HCC诊断和分期的一线检查方法,且MRI的诊断敏感度更高[1]。年美国放射学会(AmecicanCollegeofRadiology,ACR)发布了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ver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LI-RADS),旨在规范HCC影像诊断,并于年进行更新[2]。在LI-RADS中根据HCC的可能性概率,将肝脏病变分为5个类别。LR-1为肯定良性病变(如囊肿或典型血管瘤),LR-5为明确HCC,LR-2、LR-3、LR-4分别为可能良性、可疑HCC、可能HCC病变。LR-2、LR-3、LR-4病变影像表现不典型,病变定性不确定,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存在困难。笔者旨在探讨肝硬化背景下LR-2、LR-3、LR-4类病变的分类改变及预后转归,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年9月至年2月本院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1)根据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符合临床诊断肝硬化的标准;(2)在影像科进行过至少2次肝脏MRI检查,2次检查的最小间隔≥2个月;(3)首次MRI评价为LR-2、LR-3、LR-4类病变;(4)患者未进行过活检、手术等。排除标准:(1)治疗后复查;(2)MRI图像质量不佳,不能用于评价分析。例患者纳入研究,男73例,女36例;年龄36~81岁,中位年龄58岁。83例病灶单发,26例为多发病灶(2~5个/例),共有个病灶纳入观察。LR-2结节48个、LR-3结节71个、LR-4结节32个。
二、检查设备及参数
所有患者进行肝脏MRI常规平扫、DWI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2次扫描方法和参数一致。采用美国GE1.5THDE或荷兰Philips3.0T超导多源发射MR机,8或16通道腹部线圈。MRI常规平扫序列包括同、反相位T1WI,脂肪抑制T2WI和DWI。横轴面双回波T1WI序列参数:TR.00~.00ms,TE2.25或4.50ms,层厚5.0mm,层间距1.0mm,矩阵×;横轴面T2WI脂肪抑制序列参数:TR.00~.00ms,TE70.00或90.00ms,层厚5.0mm,层间距1.0mm,矩阵×;DWI参数:TR.00~.00ms,TE55.00ms,扫描范围、定位层厚及层间距与T2WI一致,b值~s/mm2,矩阵×。动态增强扫描2次,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剂量0.1ml/kg,注射流率1.0~1.5ml/s,个病灶)或钆塞酸二钠(剂量0.2ml/kg,注射流率2.0~2.5ml/s,个病灶),然后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动态增强扫描采用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TR5.10ms(1.5T)或2.80ms(3.0T),TE2.30ms(1.5T)或1.40ms(3.0T),层厚5.0mm,层间距2.0mm,矩阵×。分别延迟19~22、55~60和s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扫描,行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的患者延迟s、20min行过渡期、肝胆期全肝扫描。
三、图像分析
所有图像由2名接受过LI-RADS分类标准培训的高年资MRI诊断医师共同分析,并达成一致意见。阅片者观察记录MRI主要征象(动脉期强化、廓清、包膜、病灶最大径、血管侵犯)、次要征象(T2WI信号、结节是否含脂、肝胆期信号),从而进行LI-RADS分类。对比随访前后病灶的变化,参照LI-RADS(版)MRI分类标准,记录信息包括:随访时长、首诊时LI-RADS评分、复查后LI-RADS评分、分类调整(上调、不变、下调)情况。在分类调整中,行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的患者,考虑到存在过渡期、肝胆期正常肝细胞吸收对比剂造成的"假廓清"[4],廓清征象仅在门静脉期评判;超阈值生长判断标准为≤6个月病灶最大径增加超过50%,6个月病灶最大径增加超过%;结合次要征象改变,可使分类上调或下调1级或多级,但LR-1≤LR分类≤LR-4(倾向于恶性的次要征象可使分类上调1级或多级,但≤LR-4,倾向于良性的次要征象可使分类下调1级或多级,直至LR-1)。
四、统计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v法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LR-2、LR-3、LR-4类病变的随访时间,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采用t检验比较LR-3、LR-4结节进展至LR-5的时间差异。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LR-2、LR-3、LR-4结节分类上调的发生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随访时间
例患者随访1~9次,中位随访时间为3次。随访时长2.6~52.3个月,LR-2、LR-3、LR-4类病变的随访时间分别为(17.4±9.2)、(16.3±8.5)和(12.4±9.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0,P=0.),两两比较,LR-2与LR-4、LR-3与LR-4类病变的随访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
二、分类改变
48个LR-2结节中,1个随访52.3个月后进展至LR-5(图1,图2,图3,图4,图5,图6),4个上调至LR-3,29个保持不变,14个下调至LR-1。
71个LR-3结节中,13个上调至LR-5(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随访周期为3.5~41.2个月,其中3.0~6.0个月3个,7.0~12.0个月1个,12.0个月9个;12个显示超阈值生长,9个新增廓清征象,7个出现包膜,3个富血供转变。6个上调至LR-4。34个保持不变。18个下调至LR-1。
32个LR-4结节中,14个上调至LR-5,随访周期2.6~21.7个月,其中3.0个月2个,3.0~6.0个月4个,7.0~12.0个月5个,12.0个月3个;11个显示超阈值生长,1个新增廓清征象,6个出现包膜,1个富血供转变。1个门静脉癌栓形成进展为LR-5V(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15个保持不变。2个下调至LR-1。
LR-4结节进展至LR-5的病程为(8.9±6.1)个月,明显短于LR-3结节进展至LR-5的病程(16.0±1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P=0.)。
三、预后转归
LR-4结节上调至LR-5的累积发生率较LR-2、LR-3结节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LR-4结节3、6、12个月进展至LR-5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3%、18.8%、34.4%,LR-3结节3、6、12个月进展至LR-5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4.2%、5.6%,LR-2结节3、6、12个月进展至LR-5的累积发生率均为0(图19)。LR-3结节分类进展为LR≥4的累积发生率高于LR-2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6、12、24个月进展为LR≥4的累积发生率LR-3结节分别为4.2%、8.5%、19.7%,LR-2结节均为0(图20)。
讨论
一、肝硬化背景下LR-2、LR-3、LR-4类病变的分类改变及预后转归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然病程肝硬化背景下的LR-2、LR-3、LR-4结节存在不同的预后转归,LR-4结节恶变率更高、自然病程更短,而LR-3结节上调至LR≥4的累积发生率相对于LR-2结节更高。有学者报道,31%的LR-4结节随访期间进展为LR-5[5];38%的LR-4结节恶变为LR-5或LR-M[6],仅6%~9%的LR-3结节进展为LR-4或LR-5[6]。目前尚未发现LR-2结节恶变的报道。LI-RADS通过对结节进行精细分类,有望帮助临床医师制订更加合理的诊疗方案。如对于低危肝小结节可以通过适当随访复查进行评估,以免造成过度检查和治疗。目前每类结节对应的处理方案尚未明确。
笔者通过观察病灶特点、动态增强表现和预后,结合相关文献,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LR-4结节虽具有一些HCC典型征象(富血供、廓清、包膜、大病灶等),但不全符合LR-5诊断标准。LR-4结节具有向LR-5或LR-5V转变的风险[5,6,7],结节恶变具有新生包膜及超阈值生长的形态改变。包膜是HCC的重要特征[8],LI-RADS也将其作为评判HCC的主要征象之一。本研究的恶变结节中,40%(6/15)出现新生包膜,而Burke等[5]研究中出现率更高(55%)。版LI-RADS中对直径10~20mm病灶的分类依据进行了修改,加入了新的分类LR-5g,定义为动脉期强化的HCC伴增长(6个月之内增长超过50%),体现了超阈值生长的诊断权重。Sofue等[7]对可能影响LR-4结节恶变的危险因素(T2WI高信号、动脉期强化、廓清、包膜,超阈值生长等)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阈值生长风险比最高。本研究中多数恶变结节表现超阈值生长。LR-4结节进一步的处理办法包括常规检测、短期复查、其他影像检查、多学科讨论等,其中以多学科讨论作为首选,如需影像复查,间隔时长≤3个月,符合本研究中LR-4结节恶变自然病程最短的结果。
LR-3为可疑HCC,定性诊断不明确,既包含良性结节(如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也包括恶性病变(如早期肝癌、进展期肝癌),其危险程度也各不相同。乏血供结节侵袭性相对较低、随访时间长,恶性转变的概率也较低。如早期肝癌虽属恶性,但处于HCC早期高分化阶段,由于新生血管不足,表现为乏血供,1年内15.6%~77.3%向富血供HCC转变[9]。目前,LR-3结节通常采取影像复查或进行其他影像检查的方法,如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扫描,建议富血供病变随访间隔3~6个月,而乏血供结节可适当延长随访时间。
本研究中纳入的LR-2结节均为肝硬化相关铁沉积结节,具有一定的影像特点,最大径20mm、均质、T2及T2*低信号、双回波显示含有丰富的铁沉积、增强扫描各期呈相对等信号。这类结节只需常规监测,间隔时长通常为6个月。当病灶内信号有所改变,如T2WI信号增高、含脂、直径≥20mm、增强不同步,应上调至LR-3及以上并参照新的分类进行处理。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一,回顾性、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周期不确定;第二,病灶均未经病理证实,但研究目的是评估LR-2、LR-3、LR-4结节自然病程下的分类改变及预后转归,因此不影响最终结果;第三,对肝脏病变的处理比较复杂,不仅根据LI-RADS分类(即病变性质及肯定程度)给出处理建议,还需结合患者状态、病灶位置、与血管关系等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基于LI-RADS(版)MRI分类诊断标准,自然病程肝硬化背景下的LR-2、LR-3、LR-4结节存在不同的预后转归,LR-4结节进展为LR-5的累积发生率相对更高。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本研究过程和结果均未受到相关设备、材料、药品企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