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祛邪扶正、防病治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药物组方多采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如“消喘膏”等制剂,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久哮久喘、腹泻、痹症、喉音病、口疮、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症。该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一、穴位贴敷疗法简史
中医传统贴敷疗法临床应用已有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帝内经》,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即有关于穴位贴敷药物以保健治病的载述。汉代张仲景所撰之《金匮要略》、宋代的《太平圣惠方》等均有相关记载。穴位贴敷疗法在清朝应用较为普遍,官方医著《医宗金鉴》、民间赵学敏的《串雅内编》、《串雅外编》等广泛收集了前人的治疗经验,对贴敷疗法系统地进行了总结。解放初期的五、六时年代药物穴位贴敷疗法基本上局限于民间使用。至七十年代,穴位贴敷疗法被正式列为针灸诸多疗法中的一种。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咯血、肺结核病、面神经炎,以及多种小儿科病症等疾病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近十余年穴位贴敷疗法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自八十年代之后,药物穴位贴敷疗法的应用迅速扩展至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多个学科,不论是急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尿毒症,还是难治病证中风后遗症、肝硬化、糖尿病,亦或常见病证冠心病、高血压及罕见病证汉特氏综合征等,均有用本法治疗的报道。据统计,近十余年来,我国医学刊物所报道过的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的病症种类有一百余种之多,覆盖了针灸有效病种的大部分。
另外据报道,穴位贴敷疗法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尚有独特的预防作用,如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病症,采取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法,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目前,已将预防疾病进一步扩展至痛经、纠正胎位以预防难产等更多方面。二、基本操作方法(一)辨证选穴用药1、腧穴选择及配伍(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个穴。局部贴敷或以痛为腧,贴药范围勿大。(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穴进行敷贴。(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贴服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腧穴。(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2、药物组方:外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与内治法方药一致,针对所患病症辨证用药,多选用气味俱厚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伍用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川椒、白芥子、姜、肉桂等。选择适当溶剂如姜汁、酒、米醋等调和敷贴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二)常用贴敷方法1、敷法:此法较为常用,将生药剂或糊剂,直接敷在穴位上,其范围可略大于穴区,上以塑料薄膜盖之,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药的时间宜据具体病症、所用药物而定,一般来说,在所敷药物干燥后予以换敷较宜。2、贴法:此法亦较常用。多指用膏药胶布直接贴压于穴区,亦包括将丸剂用胶布粘贴于所选处。操作简便,多可令病家自己进行。贴法保持时间较长,可2~4天换贴一次。3、填法:本法仅用于神阙穴,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填药量据病症,年龄及药物而定,填药时间隔日或隔二日一次。 4、覆法:指用较多量药物的生药剂、糊剂或药饼,覆盖于病灶(包括体表病灶反应区),之上,加盖塑料薄膜,用纱布、胶布固定。覆法用药部位较大,故多用于阿是穴。5、涂法:亦称擦法,将药汁、药膏、药糊等涂擦于穴区。也包括用毛笔或柿棉莶浸湿后略蘸药粉涂敷于穴区。此法用药量少,适于小儿或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的药物敷涂。6、滴法:将药汁根据病情需要温热或置凉后,一滴滴徐徐滴入穴区,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多用于神阙穴。7、叩法:以特制的药捧,蘸药汁点叩穴区,可反复施行。具有敷贴药物和机械刺激的双重治疗作用。8、离子透入法:即在敷贴药物的同时,上加电极板,通以直流电,使药物离子透入体内,加强敷贴的治疗作用。此法近几年来,在大陆有推广之势。9、熨敷法:有二法,一为用治疗药物切粗末炒热布包,乘热外敷穴位;二为在敷贴的同时,予以加热。此法将药物作用和温热作用结合在一起。10、掺法:指将药物研细,取少量掺在膏药(一般指硬膏药或膏药胶布)上,再贴敷穴位的一种方法。由于膏药或膏药胶布,均系固定药方配制而成,通过掺加药物,有利于辨证施治,提高疗效。(三)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的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定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敷贴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立即取下。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2、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均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或改用其它有效部位腧穴交替贴敷。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较大及发泡之品。4、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三、常见疾病的穴位贴敷疗法(一)发作日久的虚寒型咳嗽、喘证、哮病、肺胀等肺系疾病,咳嗽时由外感内伤的多种病因,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时,使肺气上逆所致,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喘即气喘、喘息,以气息迫促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作为一个症状,喘可以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当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个阶段主证时,即称为喘证。哮病是一种突然发作,以呼吸气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痰浊内伏为哮病的宿根,常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肺胀是因咳嗽、哮喘等症日久不愈,肺脾肾虚损,气道滞涩不利,出现胸中胀满,痰涎壅盛,上气咳喘,动则尤甚,甚则面色晦暗,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难愈为特征的疾病。诊断依据引自《使实用中医内科学》。以上病证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疾病。这些病都具有久咳久喘,反复发作的特点,大多属于虚寒证型,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畏寒,冬季症状明显加重或感受风寒后发病,而夏季病情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脉细或沉或弱。治法:温经散寒操作步骤:采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消喘膏药物组方选温经散寒、辛香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炒白芥子21g,醋元胡21g,细辛12g,甘遂12g,药物烘干或焙干后共研细末,取老姜汁的原汁或清水稀释2-3倍作为粘附剂,糅合药粉,制成18份球形膏药丸备用,药物可以临时配制,也可以密闭包装冷藏储存。贴敷时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期间使用。每两次之间间隔7-10天,三或四次为一疗程(与当年伏天次数一致);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三年为一个治疗周期。如有效本疗法可以长年使用。贴敷方法:取肺俞、心俞、膈腧3对背腧穴。穴位加减:喘息严重者加定喘,冬季反复感冒者加大椎,咳嗽痰多者加脾俞,咳嗽遗尿者加肾俞,喉中痰鸣难以咳出者加天突。每个穴位贴敷一个药丸,直接贴压于局部,按压成饼状,并用脱敏胶布固定,表层再敷以橡皮膏,以防药物外渗污染衣物。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黏贴。每次贴3-6小时,局部刺激反应明显者应提前取下。皮肤反应:药物贴敷与穴位后,多数患者局部会出现麻木、温热、烧灼感、疼痛、微痒、针刺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患者多能忍受。如果上述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用药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轻微红肿、轻度出水泡属于该疗法的正常皮肤反应。出现适度的皮肤反应疗效会更好。本疗法绝大多数患者反应轻微,但有1%左右的起疱率,个别患者敷药处会遗留色素沉着。特别提示:1、具有虚寒型特点的鼻鼽(变应性鼻炎)也使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的治疗。2、贴敷药物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贪冷,避免食用生冷、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轻药物疗效的食物。(二)感冒是因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头痛、鼻塞、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证。诊断依据同前,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治法:解表疏风操作步骤:1、薄荷泥涂擦法:取鲜薄荷叶数片,用手揉成泥状,擦太阳穴、迎香穴、合谷穴,可使头痛、鼻塞缓解,体温下降。每日2-4次,1-3天为1疗程。2、蒜泥贴敷法:当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可用本法贴合谷穴,方法为将大蒜10g,去皮洗净,捣成泥状。每次取3-5g贴穴位上,一般贴1-3小时,以皮肤发痒发红但不起泡为度,每日贴敷一次,3-5天为一个疗程。3、冬病夏治消喘膏:适用于身体虚弱,遇冷或冬季加重反复感冒者。特别提示:贴蒜泥法还可以用于以下病症,贴患侧合谷穴治疗乳娥(急性扁桃体炎),贴双侧鱼际穴治疗喉痹、喑哑(急性咽喉炎),贴双侧涌泉治疗鼻衄不止(鼻粘膜出血),鼻鼽(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和腹泻(急慢性肠炎)等。(三)口疮是指溃疡或糜烂的一种病症,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多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阴虚阳亢,或虚阳浮越而致。诊断依据同上相当于西医的口腔溃疡。治法:导热下行。操作步骤:吴茱萸贴敷法。取吴茱萸12g,烘干或焙干后研末,陈醋调糊适量贴敷于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换一次,也可睡前贴敷晨起后取下,7日为一疗程。此外,本法对咽喉作痛亦有效。也可以用吴茱萸9g,胆南星3g,共研细末,醋调适量贴敷于涌泉穴治疗小儿口角流涎。特别提示:吴茱萸醋调敷涌泉法可以治疗头晕头痛(高血压病)、小儿遗尿、小儿流涎症;敷脐中可以治疗脘腹冷痛、日久腹泻(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四)面瘫病俗称口僻、吊线风,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生。。患者常在清晨洗脸漱口时发现口眼歪斜,主要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动作丧失,额部皱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患侧不能蹙眉、皱眉、闭眼、露齿、吹口哨、鼓腮等动作。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操作步骤:面瘫膏。蓖麻仁30g,马钱子5g,加朱砂1g,共捣研成膏,备用。取穴选患侧颊车、地仓、四白、阳白、翳风穴等穴位,每次选2-4个穴位,每穴取膏药绿豆大小贴敷,胶布固定,每天换贴一次,7天为一疗程。特别提示:本法仅限于治疗单纯性面瘫。四、禁忌症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严防有强烈刺激性药物误入口、鼻、眼内。2、对于可以引起皮肤发泡,溃疡的药物需要注意:(1)糖尿病患者慎用或禁用;(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辅料成分过敏者慎用;4、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五、注意事项1、刺激性强、毒性较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者发生药物中毒。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质弱者一般不敷贴刺激性强、毒性较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泡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于某种敷贴药物会出现全身皮肤过敏症状,医院就诊。7、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合后在进行敷药。小的水疱一般无需处理,让其自然吸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