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对穆巴拉克下台反应不一
解放*潜艇“猎杀潜航”中国海*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埃及总统穆罕默德 胡斯尼 穆巴拉克2月11日辞职后,美国市场原油、*金价格下跌,世界股市上涨。消息传出后,多个国家和国际机构领导人表明态度。过去两个多星期,世界市场受埃及局势影响,原油期货价格频繁波动。国际反应联合国组建*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1日说,穆巴拉克辞职后,埃及*方必须保证 自由、公平 选举,组建民选*府,依照埃及民众合理诉求, 透明、有序、和平地实现权力过渡 。他敦促埃及*方为权力和平过渡制定清晰 路线图 ,让所有 利益相关者 参与其中。阿拉伯国家联盟打开窗户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埃及人阿姆鲁 马哈茂德 穆萨11日说,埃及总统辞职后 打开了一扇窗 ,他期待埃及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达成全国性共识。被问及是否有意成为埃及总统时,穆萨说: 现在不是谈论它的时候,作为一名埃及公民,我为现阶段与其他人一道服务国家而自豪。 欧洲联盟开辟道路欧洲联盟负责外交和安全*策的高级代表凯瑟琳 玛格丽特 阿什顿11日说,欧盟尊重穆巴拉克所作决定,这一决定 为加快、深化改革开辟了道路 。阿什顿说: 埃及的未来掌握在埃及民众手中。欧盟已做好准备,以任何方式给予帮助。 以色列期待平稳以色列一名高级官员11日说,评估穆巴拉克辞职的影响还为时尚早,以方希望埃及在权力过渡中不会出现暴力。俄罗斯寄望稳定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 拉夫罗夫11日说: 我们希望,埃及*局最新发展有助于恢复所有权力体系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他说,希望埃及*府和各反对派都能显示出稳定局势的意愿。美国前路艰难美国总统贝拉克 奥巴马11日说,穆巴拉克辞职后,埃及仍有许多重要议题需要解决,前路艰难。不过,他说: 我相信,埃及民众能找到答案。 奥巴马说,埃及*队必须确保权力过渡令埃及民众信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尊贵伙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安诺斯 福格 拉斯穆森11日对穆巴拉克辞职的决定表示欢迎。他说,埃及是北约在 地中海对话 中的尊贵伙伴,也是这一地区起重要作用的国家。 我相信,埃及会继续成为维护稳定和安全的一支力量。 市场表现美欧股市上涨在原油价格下跌的同时,美国和欧洲主要股市纷纷收高。11日开盘伊始,由于投资者担心埃及局势恶化、可能摧毁埃及国家经济,三大股市均低开。盘中,随着穆巴拉克辞职消息传来,埃及紧张局势呈现缓解之势,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三大股指启动,收复早盘失地。最终,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43.97点,收于12273.26点,涨幅0.36%;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涨7.28点,收于1329.15点,涨幅0.55%;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18.99点,收于2809.44点,涨幅0.68%。国际油价下跌穆巴拉克辞职消息传出后,美国纽约市场油价11日大幅下跌,3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下跌1.15美元,收于每桶85.58美元,创下10个星期以来最低价。但在伦敦洲际期货交易所,3月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上涨56美分,收于每桶101.43美元。不过,交易更加活跃的4月交货布伦特原油则下跌,收于100.94美元。虽然埃及不是主要产油国,但埃及控制一条战略性输油管道和苏伊士运河。投资者担心,示威活动可能影响原油输送或者将不安定局势扩散至中东地区产油大国。市场谨慎观望对于埃及局势和市场表现,市场分析人士和经纪人依然保持谨慎态度。美国埃克塞尔期货公司总裁马克 瓦戈纳说: 纽约原油期货价格随穆巴拉克辞职消息下跌。但低价可能只是暂时现象,交易商将再次把视野放宽,观察当前看似走向终结的埃及示威活动,是否会引发中东地区其他国家发生类似情况。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埃及局势发展前景仍存在疑问。中东地区投资银行EFG-赫尔姆斯的埃及研究团队负责人瓦埃勒 齐亚达说,这则消息可以 帮助恢复信心,因为它意味着国家或多或少趋向稳定 ,但 我们需要看*方下一阶段如何管理 。据新华社点评后穆巴拉克时代已开始?自1月25日开始的埃及 倒穆 运动虽然风起云涌,但年已83岁、在位近30年的穆巴拉克却一次次顽强地挺过倒计时,执意要熬到9月任满解职,直到2月11日,即示威开始后的近20天,才在*方最高委员会的压力下不得不一步三回头地提前离职。虽然许多观察家断言, 后穆巴拉克时代 业已开始,但这个新时代将是怎样的,埃及未来局势的发展究竟有几种走向,目前都很难说。在目前这个威权丧失、每股*治力量都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大势的特殊时刻,埃及局势可能变得比最后阶段的穆巴拉克*权更虚弱。倘如此,埃及局势将变得更加复杂,社会动荡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有一点可以断定,不论最终局势如何演变,新一代埃及执*者对美国的态度将较穆巴拉克冷淡,这不仅因为示威者中弥漫的反美反以情绪,也因为在整个事件中,曾得到穆巴拉克大力支持的美国*府,采取了一种令人难堪的矛盾态度,这也足以令任何继承穆巴拉克地位的埃及新领导人,重新审视埃及和美国的关系。本报特约撰稿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