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我弄懂了几个异样的烹饪原理,所以做菜
TUhjnbcbe - 2024/9/16 0:32:00

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说要学会举一反三,这道题会了,这个类型的就会了。

那个时候真的不懂,为什么会有举一反三的道理。直到后来学厨,静下心来学习厨艺,总结原理的时候,仿佛有一扇窗户突然打开了。

我在自己的文章里反复提到过“学会十道菜,不如弄懂一个烹饪原理”这句话,现在想想,其实就是老师说的举一反三。

学炒菜跟学数理化其实是一样的,把背后的原理学会,再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任督二脉自然就通了。

就好比家常菜里关于肉丝的菜品,尖椒肉丝,蒜苔肉丝,豆角肉丝等等,重点在肉丝的处理上,横切断筋,腌制去腥,调料码味,粉水嫩滑,中温滑油。

这种一荤一素食材搭配的家常菜,肉是绝对的主角,把肉腥味去掉,鲜香味提出来就能保证整道菜品的味道,素菜食材再给一点锦上添花的效果,一道完美的家常菜很容易的就能做出来。

厨师的工作是做五味调和,那么五味调和后是什么味道呢?究竟什么样的味道会被人们评价为好吃?

我想,古往今来从食物的演变和形容美食的词汇中,大概就能猜到我们对于好吃的评价无非就是“鲜”和“香”。

香味的出现,需要“炝”,需要“爆”,需要火热的温度。

鲜味的存在,则最怕高温,高温会让鲜味物质变性,不会有害,但失去鲜味。

类似这样的理论知识,之前我写过很多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今天这篇文章里的内容,比较特殊,是我做创意菜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并且提炼出来的一些异样的烹饪原理。

很有意思,也很实用,会对做菜有很大的帮助。

01先炖再炸

我这个人,很爱吃排骨,贴着骨头的肉,肥瘦相间,纤维细,口感不柴不腻,肉又没那么厚,本味肉香就不说了,想要入味也方便。

只不过,我一直没做出自己认为最完美的一道排骨的菜品。直到有一年中秋,去我师傅家,老爷子露了一手,让我终于找到我最喜欢的排骨做法。

这道菜叫“双酥排骨”,排骨先用高压锅压熟,葱姜花雕酒去腥,盐入底味,八角和干辣椒去异增香。

压熟以后,吸干表面水分,平底锅放一点油,小火把排骨表面的瘦肉煎酥,肥肉煎出油。

出锅后用吸油纸把油脂吸干净,然后粘干淀粉,蘸一下水,再粘干淀粉,再蘸水,反复几次以后,下锅炸,表面金黄酥脆了就可以出锅。(很遗憾,当时没有拍照片)

老爷子做的这道菜,表面的裹了一层酥皮,吃到排骨的时候,排骨表面一层的肉也被煎酥了,内里的肉软嫩脱骨,吃起来连酥两层,吃到肉的时候软糯的口感和肉香又会占据主导,让我忍不住吃了一块又一块。

当我准备问老痞厨是怎么想出这么好的法子的时候,老爷子先开口了,“没想到,你小子这方法做出来的排骨还真不错。”

我愣了一下,回想起之前在店里做过的一次糖醋排骨,也是用了先炖再煎的方法,然后看着我师傅,我俩会心一笑,我说了一句话,“那意思是,这道菜你跟我学了本事了,老头,你跟我叫个师傅听听。”

下一秒,是师傅家老太太笑喷的声音,和老痞厨那大巴掌打在我身上的啪啪作响。

学厨以前,在饭店吃到排骨,大部分时候口感上都很欠缺,要么肉太柴,要么太塞牙,要么不脱骨。

先炖再炸或者再煎的手法,把肉类的食材用炖的办法转换口感,同时入一些底味。然后通过炸或煎的操作,增加香味。

从那以后,我在店里凡是关于排骨的菜品,全部都会经过这一道工序。

排骨提前压熟的过程,可以去除掉腥味,并且把本味的肉香释放。得益于肉并不太厚的特点,后期无论是红烧还是糖醋时,调味也很容易进入,并且能锁住。

也是因为这一点点小的变化,来店里吃饭的客人,几乎都要求吃排骨,而且一份还不够。

有一些熟客时常调侃说,让我参照大盘鸡的菜量,来一个大盘排骨,才能一次吃过瘾。

02小菜大做

还在老家农村读初中的时候,我经常去堂哥的饭店帮厨,每次饭点忙完后,堂哥问我想吃什么都会加一句“不许吃炒饼啊,太麻烦”。

起初我很是不解,炒饼很麻烦吗?

我自己做炒饼的时候很简单嘛,把菜炒断生,饼丝放进去,焖一两分钟,炒匀就可以出锅了。只不过我做的炒饼很难吃,只有咸味儿,不香也不鲜。

后来我仔细看了一遍堂哥做炒饼的过程,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他会说麻烦,也理解了,为什么来堂哥饭店吃饭的人,桌桌的主食都要炒饼。

先用普通的色拉油炒鸡蛋,鸡蛋炒熟捞出,锅里的底油再加一点猪油。

葱蒜和干辣椒炝锅,洋白菜丝和豆芽混合下锅炒断生,盐,味精,胡椒粉初步调味,然后用复制酱油调色并且定住味道。

他做的复制酱油,用生抽,老抽,鱼露,葱姜蒜,芹菜,香菜,胡萝卜等等蔬菜熬出来的。

饼丝下入,盖上盖子开大火把水气和味道冲出来,然后饼丝和菜炒匀,放蒜末和韭菜或者蒜黄在提下味道,出国前淋上一点料油或者香油。

实话讲,我当时年纪小根本就不明白,为什么堂哥做个炒饼这么麻烦,只是知道味道的确很好,香而不腻,各种复合味道层次分明,还能吃到饼香味。

一直到了后来学厨,我师傅教我做板栗烧肉的时候,有突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眼前一片一直遮住我视角的乌云,一下子就散开了。

把五花肉或者梅花肉切成乒乓球那么大的块,反复冲洗几遍。

不过水直接下锅用小火煎炒,把肉的水分和油都炒出来,这个过程肉的腥味也会挥发掉。

放葱片和姜片炒一会儿,这个时候还能闻到有一点的肉腥味,锅边淋一圈花雕酒,酒下去之后,腥味立刻就没了。

然后加热水,烧开以后放盐、胡椒粉和生抽调味,加点老抽调色,把板栗倒入转小火慢慢炖。过几分钟,把姜片和葱检出来。

慢炖到汤汁收紧以后出锅,全程出了胡椒粉一点香料都没加。

我看着盘子里颤颤悠悠的肉,疑惑的问老痞厨,“师傅,不放点香料能好吃吗?”

当时老爷子嘴里刚放进去一块肉,被烫的吸溜吸溜的说,“尝尝,不就知道了嘛。”

我夹了一块肉,吹了吹放到嘴里,一股纯粹的肉香一下子就在嘴里炸开了,板栗的微甜作用下,肉的味道仿佛提升了一个层次。

那天晚上睡觉前,我突然想起之前堂哥做炒饼的事儿,然后明白了一个道理。

做菜,要小菜大做,大菜小做。

根据食材区分,食材中味道因子含量少的菜,尽可能的通过技法和调料增加复合味道。

而本身味道因子含量高的食材,就不要再画蛇添足的加过多的香料和调料去压制了食材的味道。

就像葱油拌面,表面的味道是葱香味,其实这道菜起到决定作用的是用来拌面的复制酱油。

承载了诸多蔬菜鲜香味的复制酱油,给这道菜提供了强有力的味道保证。在这个基础上,闻到的葱香和第一口的葱香反而只是这道菜的一个引子而已,靠着后面的味道把它支撑在前方。

又例如台湾省的卤肉饭,同样也是不需要香料,把五花肉丝小火煸炒出异味,炒出肉香味,用小火在砂锅里一直煨着,让肉香味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烹饪搞的深了,就成了哲学,专注的做好每一件小事,其实就是在做大事。

03有干的就不用鲜的

我很喜欢菌菇类食材,它们特殊的鲜味,无论是做主味,还是搭配,或者借味都是最好的选择。

菇类食材在选择上有一句有意思的老话,“有干的,不用鲜的”。

例如新鲜的香菇和泡发后的干香菇,味道上会有很大差异,干香菇的鲜味更浓,味道更正。

菇类食材的香味,主要来自于一种叫做鸟苷酸的核苷酸,在自然阳光作用下,晒干的过程中鸟苷酸会被加速释放,鲜味就变的更浓。

鲜香菇晒干水分流失,间接的提升了鸟苷酸和香菇味道因子的浓度,而且使得口感更加紧实。

像花菇,茶树菇,榛蘑等等常食用的菇类食材,在泡发前用淀粉水清洗干净,泡发时鸟苷酸会流失到水中,在烹饪时把泡发用的水一并食用,可以造成鲜味不流失。

有点相似的转换方式,鱼干和火腿,都是通过水分流失,同时经过霉菌作用,蛋白质转换为氨基酸,提升鲜味。

食材干化后与新鲜状态已经有了不同,在食用时会有意外的惊喜。

我喜欢用文字分享烹饪感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提高厨艺。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弄懂了几个异样的烹饪原理,所以做菜